达威村(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巴岭乡)丁嘎热巴与藏族传统文化传承丨畜牧业丨教育医疗
原创基本概况
达威村是中国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巴岭乡辖行政村,“达威”在藏语中意为“月光”,因寓意得名。该村地理坐标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北距美自加陇1.72千米,南距热塔日2.16千米,西距卡欧2.68千米,东距美自日玛1.4千米,周边与麦相村、格拉俄栋村、拉玛布村相邻。行政区域面积26.1平方千米,下辖4个村民小组,截至公开数据统计,全村人口330人,平均海拔4778米,属于典型的高海拔乡村,气候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在-2℃以下,自然环境较为恶劣。

历史
达威村的行政建制始于1978年,在改革开放初期正式设立行政村,隶属于那曲地区双湖特别行政区(后改为双湖县)巴岭乡管辖。设立以来,村庄在基层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等方面逐步发展,形成了以传统游牧文化为基础的聚居村落格局,村内人口以藏族为主,保持着较为完整的高原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传统。
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
交通方面,达威村依托巴岭乡乡村公路网络与外界连通,村内主干道已实现硬化处理,北接美自加陇通乡公路,南连热塔日至巴岭乡政府交通线,距离双湖县城约120千米,需通过县级公路中转,目前尚无公共客运线路,村民出行主要依靠自驾或搭乘乡级通勤车辆。教育领域,村内设有村级教学点,配备1-3年级基础教育师资,主要保障低龄儿童就近入学,4年级及以上学生需到巴岭乡中心小学就读,教学点配备有基本的教学用具和活动场地,受援藏政策支持,师资力量定期得到轮换补充。
医疗保障方面,村内设有标准化卫生室1所,配备1名执业(助理)医师和基础医疗设备,可提供常见病诊疗、疫苗接种和基础公共卫生服务,重症患者需通过乡级公路转运至双湖县人民医院或那曲市人民医院救治。民生服务上,全村已实现通电、通宽带网络和安全饮用水覆盖,村民住房以藏式传统民居为主,部分民居通过“游牧民定居工程”进行了改造升级,具备良好的防寒保暖性能。
产业与经济
达威村经济以传统畜牧业为核心,依托那曲高寒草原的天然草场资源,村民主要养殖牦牛、藏系绵羊和山羊,牲畜存栏量根据草场承载力动态调整,畜产品以酥油、奶酪、牛羊肉和羊毛为主,通过巴岭乡集市或中间商销往那曲市区及周边地区。特色产业方面,村民依托当地自然环境参与那曲冬虫夏草采挖,每年5-6月的采挖季是家庭收入的重要补充,部分家庭还参与藏毯手工制作,产品通过县乡两级文旅平台对外销售。
受高海拔自然条件限制,村内无规模化农业种植,仅部分村民在庭院内尝试种植耐寒蔬菜,但产量有限。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下,村里开始发展畜产品初加工,通过合作社模式对酥油、奶酪进行标准化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逐步拓宽销售渠道。
旅游与文化
达威村虽无独立景区,但地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区域,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北邻野生动物景区,可观测藏羚羊、藏野驴等高原珍稀动物,南距麦地卡湿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约80千米,西接那曲高寒草原核心观光带,东望甲岗峰(那曲著名雪山景观),是羌塘生态旅游的重要途经节点。
文化方面,村内传承着丰富的藏族传统文化,民俗活动以“丁嘎热巴”舞最具特色,该舞蹈融合说唱、歌舞和杂技元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民服饰保持藏族男子服饰传统样式,以皮袍、藏帽和藏靴为主,适应高海拔气候。传统技艺方面,酥油的指尖艺术(酥油花制作)和藏医炮制加工工艺在村内有传承,部分老人掌握藏药基础炮制方法。村内特产与那曲地区特色一致,以那曲冬虫夏草、藏红花、藏毯和嘉黎藏香猪(周边区域养殖)为代表。
声明
本文来自于网友投稿,但由于内容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等原因,所以仅供参考。欢迎网友留言补充修正!
麻雀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