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手机端

锡铁山镇民生:青海大柴旦铅锌矿重镇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全解析丨铅锌矿产业、咸丰采矿遗迹与海市蜃楼奇观

原创
txwlaaa 2025-11-14 16:01 阅读数 42 #乡村麻雀

锡铁山镇民生

锡铁山镇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政委员会下辖的建制镇,地处柴达木盆地北缘,为国家级铅锌矿生产基地和青海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以境内富含锡、铁等矿产的锡铁山得名,是戈壁荒漠中崛起的工业城镇典范。

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行委锡铁山镇民生.jpg

基本

锡铁山镇行政级别为镇,隶属大柴旦行委,地理分区属中国西北地区,车牌代码青,长途区号0977,邮政编码817000。辖区总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镇区核心面积12.96平方公里,下辖锡铁山矿区社区1个社区,驻镇单位共17家。人口方面,不同统计口径数据略有差异:提纲记载约3837人,2025年搜索数据显示辖区总人口2892人,其中常住人口1646人、流动人口1246人,人口密度约1人/平方公里,以汉族为主,杂居蒙古、藏、回等少数民族。镇人民政府驻锡铁山矿区社区,北依锡铁矿山,距大柴旦行委驻地60公里(一说75公里),地理坐标北纬37°20′,东经95°34′。 

历史

锡铁山镇的发展与矿产开发深度绑定。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境内锡铁山就已被发现并开采,山体石壁留存“咸丰十一年钻局”的开采遗迹。新中国成立前,该区域属都兰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仍隶都兰县。1958年,锡铁山开启正式规模化开发,随着柴达木盆地开发推进,被纳入国家“六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1992年1月27日,县级大柴旦行政区设立后,为适配矿产开发带来的人口集聚与管理需求,1993年3月正式设立锡铁山镇,镇域发展步入规范化轨道。 

自然地理与资源

该镇地处高山与沟谷地貌区,四周为戈壁荒原,核心区域锡铁山属壮年期山脉,东西长、南北窄,总面积约140平方公里,海拔3300米以上,主峰达4000米,岩石裸露且色彩多样,褐红、赭紫、墨绿等岩体在阳光下呈现斑斓景观。气候干旱少雨,盛夏地表温度可达40-50℃,高温时节常出现山间“海市蜃楼”的独特自然现象。 矿产资源是镇域核心禀赋,锡铁山蕴藏铅、锌、锡、铜、金、银等十多种有色金属,其中铅锌储量达数百万吨,平均品位超25%。2025年,锡铁山铅锌矿入选全国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通过充填采矿法革新、渣场植被重建等举措,累计治理31万平方米区域,种植21万棵新疆杨、22万丛红柳,实现从“黑色矿山”到“绿色花园”的转型。 

经济产业

工业是主导产业,以铅锌采矿及选矿为核心,国家级企业锡铁山矿务局为驻地核心企业,现年产矿石百万吨,年供应铅锌近10万吨及可观的金、银等稀有金属。2018年数据显示,镇内有工业企业10家,其中规模以上7家,智慧矿山建设投入超1亿元,构建28个子系统,采矿回采率提升至90.59%。 民生经济配套逐步完善,2011年有个体工商户92户、职工300人及1个集贸市场,2018年有营业面积超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家,基本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社会事业

医疗保障依托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锡铁山分公司职工医院,为居民及矿区职工提供基础医疗服务。交通以公路为主,镇区距大柴旦行委驻地60公里,虽无公共客运线路直达,但矿区通勤及货运道路通畅。教育资源适配人口规模,以基础教育为主,依托矿区社区配套办学。因地处戈壁,农业基础薄弱,无规模化种植养殖产业,农产品主要依赖外部输入。 

旅游与文化

旅游资源以工业遗产与自然景观结合为特色,锡铁山的“咸丰十一年钻局”遗迹、坑道采矿遗址展现百年矿业文化,山体色彩地貌与夏季海市蜃楼构成独特自然景观。生态修复后的矿区绿化区域形成百亩防风林带,沙枣结果、红柳开花的景象及赤麻鸭等鸟类栖息的生态景观,成为工业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的新亮点。 

荣誉称号

2023年10月,锡铁山镇被列为第一批青海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25年10月,境内锡铁山铅锌矿入选第二批全国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声明

本文来自于网友投稿,但由于内容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等原因,所以仅供参考。欢迎网友留言补充修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