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岭村:退耕还林种板栗 跨河大桥解民忧【陕西商洛柞水瓦房口镇】
原创站在金井河畔往北看,三沟一川八面坡上散落着青瓦白墙的屋舍,这便是柞水县瓦房口镇金岭村。村里老支书常念叨:"咱这地界山高石头多,种地全看老天爷赏饭吃。"不过近些年倒出了件稀罕事——漫山遍野的板栗树成了村民的"摇钱树"。 要说这金岭村的地理位置,当真是个"金窝窝"。
东边挨着红岩寺镇的万亩竹海,西边紧邻凤凰古镇的青石板路,南边隔着金井河能与杏坪镇的集市叫卖声相闻。村里人下地干活都带着干粮,晌午头在河滩石板上支起铁锅,捞两把金井河的野菜煮汤,倒也自在。不过前些年汛期发大水,石船沟口的芦苇荡能淹到腰眼,四百多号人被困在河这岸,娃娃上学得绕道水电站的堰渠,爬十多里陡坡,摔断腿的、崴脚的年年都有。
转机出现在四年前开春。村里三百多个劳力扛着铁锨往石船沟口集结,七十岁的王老汉硬是拄着拐杖往引道工地送饭。没成想三个月光景,二十多米宽的河面上横起座水泥桥,引道旁还装了太阳能路灯。如今农用三轮车直接开到河对岸,去年收板栗那阵子,收购商的卡车能顺着新修的瓦丰公路开到林子跟前。
村委会主任汤长明算过账:"光是运费省下的,家家户户能多添置台彩电。" 沿着新修的产业路往山上走,板栗树的清香扑面而来。村里八成农户都种着板栗,老把式张叔有三十亩林子,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枝头沉甸甸的栗苞裂开口子,雇十来个帮工能忙活大半个月。
镇农技站推广的新品种"柞水1号",亩产能到百来斤,收购价稳定在四块五一斤。前年县里搞电商培训,村里年轻人把板栗装箱发到抖音,最远卖到了广东。 要说村里人的精气神,还得看退耕还林的功劳。九十年代那会儿,家家户户在陡坡上种苞谷,雨季一来泥石流顺着沟壑往下冲。
后来政府带着大伙改种核桃、杜仲,现在满山都是碗口粗的树。去年县林业局来验收,光是退耕还林补贴就发了六十多万。现在村里小卖部能买到城里才有的快递包裹,镇卫生院每月来义诊,连城里来的专家都说:"你们这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顶得上疗养院。" 不过村里人最得意的还是那条跨河大桥。桥头立着块石碑,刻着"便民桥"三个红字。桥面宽得能过两辆三轮车并排走,桥墩子底下还缠着红绸带——听说是当年修桥时村民们挂的平安符。
现在娃娃上学不用再摸黑爬山,收购商的摩托车能直接到果园边,连隔壁金龙村的乡亲都来搭顺风车赶集。 要说金岭村的新鲜事,三天三夜说不完。前年镇上通了高速公路,瓦房口出口离村就二十来里。村里年轻人搞起了农家乐,用石磨盘碾的玉米糁、竹筒煨的土鸡汤,城里人吃了直夸"赛过网红店"。
上个月县文旅局来人考察,说要把金井河沿岸的核桃林和凤凰古镇串成旅游线。这不,村口新刷了柏油路,路牌上"金岭村"三个字亮堂堂的,导航都能搜到。
声明
本文来自于网友投稿,但由于内容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等原因,所以仅供参考。欢迎网友留言补充修正!
退耕还林补贴确实年年发,但不是文章里说的六十多万。按1206亩退耕地算,每亩补70块,顶多八万多。文章里说瓦丰公路通到林子跟前,其实瓦丰公路在河对岸,得绕道石船沟口桥才能进林区。村里快递点能收包裹不假,但得去镇上邮电所自提,快递代收点设在小卖部是真事。
最要命的是把金星村的黑沟口桥也扯到金岭村了,俩村隔着三道梁子呢。核桃种植面积确实有两百多亩,但杜仲早些年就砍了改种板栗。说县人大机关包扶金星村也不对,金岭村是瓦房口镇直管,跟金星村隔着金井河呢。这些硬伤不修正,本地人看了要笑掉大牙。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